警报最初是在洛瑟恩东面的山体上响的,风带着警报的声音,如同你轻声的叮咛在耳边回响......不是,那绝不是叮咛,而是一种刺破夜幕的提醒,一种将人从半梦半醒中硬生生拉扯出来的冷冽声。
接着,?湖东岸的警报也响了,那声音一层叠着一层,就像某种看不见的辐射,先是轻轻触及耳膜,随即扩散开来,把心脏也包裹其中。
几息之间,?湖西岸的警报也随之骤然响起,彼此呼应,如同火星跌入干草,引燃成片的烈焰。
整个洛瑟恩,顷刻间被这片刺耳的、冰冷的警报声笼罩在内,仿佛一只巨大的手自天空垂落,把整座城市从熟睡的幻境中拎了出来。
整个过程,只用了不到一分钟。
可是这一分钟的长度,却像是被无限拉伸,拉到让人心跳都变得不自然。虽然街道上还没有人影出没,没有行人奔走,没有士兵列队,但氛围已经彻底变了。
洛瑟恩已经苏醒了过来,一种无形的紧张与秩序正在积蓄力量。
在警报响彻的那一瞬间,达克乌斯的眼睛骤然睁开,他盯着天花板,先是愣了半息,然后像被针扎了一般,一个激灵从脊背蹿起,整个人猛地翻身,从床上爬了起来。
当他坐在床沿上的那一刻,原本睡在里面的德鲁萨拉也悄然翻身,她的动作轻盈而迅速,像是早已等待在这一刻。她的身影与达克乌斯几乎同时出现在床沿上。
两人对视一眼。
那一瞬间,无需言语,心中都明白了彼此的紧绷与清醒。他俩同时站了起来,像是经过无数次演练的默契。
而吉纳维芙此前一直安静地坐在桌子旁,手中拿着一本平日用来打发时间的小说,警报响起的瞬间,她没有任何犹豫,放下书,起身,脚步坚定地离开了房间。
“这种感觉很奇怪。”德鲁萨拉伸出手,住达克乌斯,她的呼吸轻轻拂在爱人的耳畔。
“是啊。”达克乌斯长长地吐出一口气,像是将胸腔里压抑已久的郁闷吐出。那语气里有解脱,有释然,也有无法言说的沉重。
之前在准备的时候,就像靴子悬在半空,不落下来,却又迟早要落。就像在台风来临前反复确认窗户、囤积物资,静静等待那第一阵狂风的拍打。那种要落不落、要来不来的煎熬,最折磨人。
日子在那份焦灼里被无限拉长,每一秒都似乎黏稠得无法流动。
而现在,敌人来了。
这个事实反倒割裂了那层黏?的迷雾,就像黑暗中终于点燃了第一根火把,虽然意味着危险与撕裂,却让人反而能够清晰呼吸,能看见前方的路。
当吉纳维芙重新回到房间的时候,他俩已经有条不紊地穿上衣服。
“先洗脸。”吉纳维芙把打回来的水放在桌子上,声音里不带一丝慌乱,仿佛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。
“遵命!”达克乌斯用正正经经的腔调回应道,像是在行军队列中接令。
接着,就是洗漱和穿甲的过程。水溅起的细微声响、金属与皮革摩擦的沉闷声、呼吸交错的节奏声,这一切交织在一处,拼凑出战前特有的氛围。
这个房间里发生的一切,只是整个洛瑟恩正在发生的无数缩影之一。
无数个家庭,无数双眼睛,无数个存在,在同一时刻从睡眠中醒来,带着各自的慌乱、勇气或冷静,投入这座城市即将面对的风暴。
卡伦迪尔在警报响起的那一刻就睁开了眼睛,他的眼中迸发出了精光与清明,还有那一丝藏不住的冷厉。
如果进行划分或是归类的话,作为小市民的他同时也是正正八经的良家子,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矛盾,两种特质、两种身份认同的融合与共存,在洛瑟恩非常的普遍,良家子的出身,小市民的生活可以说是许多洛瑟恩家庭的
真实写照。
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,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城市气质。良家子的出身,带来的是一份根植于血脉与家庭的自觉,那是礼数、体面与教养的烙印;而小市民的生活,则是现实日复一日的打磨,是油盐柴米下不得不面对的艰
辛与细算。
二者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许多洛瑟恩家庭的真实写照。
他们往往有着相对体面的出身,却并未在个人层面取得显赫的成就。
于是,他们在生活中更多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薪阶层,需要为每日的物价,为琐碎的花销,为子女的成长精打细算。骨子里始终保有良家子特有的教养与素质,可是在日常的实际运转中,他们又不得不践行小市民的务实与
精打细算。
这样的矛盾,不是偶尔的,而是每日都要面对的。
他们可以在鱼市上与摊贩锱铢必较,讨价还价一枚银币都不肯放松,但一旦到了重要的社交场合,或是涉及到人情往来的时候,他们绝不会显得小气,更不会失了分寸。
在他们身上,务实主义与精神追求同样共存。他们非常清楚金钱与物质的重要性,清楚到每一笔账目都要心中有数,清楚到每一份收支都要掂量再三。
为此,他们努力奔波,不敢有半点懈怠。但与此同时,他们又会坚持让孩子学一些额外的东西,那是一种超越柴米油盐的精神坚持,是他们拒绝被生活彻底吞没的顽强反抗。
他们接地气,却又有分寸。他们能与三教九流打交道,也能与邻里同坐谈论最琐碎的日常。但在内心深处,他们始终有一道清晰的界限,知道什么该做,什么绝对不该做。这条界限是良家子的底线与操守,是一种从小被灌输
的原则。
对子女的教育,更是矛盾与统一并存。一方面,他们会用小市民的智慧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,如何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,不被人轻易欺负或算计;另一方面,他们又会用良家子的标准严格要求孩子的品行,要求他们知书达
理、待人以礼、不可失了分寸。这样两种方式交替使用,既务实又理想,既世故又高洁。
这在洛瑟恩是一种极为典型的社会现象。
然而,这种状态并非总是和谐的,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张力与拉扯。
骨子里的清高,让他们有时会看不起那些过于粗俗的小市民做派,觉得自己毕竟不同出身;但现实的重压又让他们不得不去模仿,去实践这些小市民的生存智慧。他们必须在两种状态之间频繁切换,既要维持体面,又要计算
得失,这样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让他们感到身心俱疲。
可更多的时候,这却是一种极为顽强的生存智慧。它让一个人既能脚踏实地地生活,不至于被虚妄的理想主义困死在幻梦里;又能在某些瞬间抬起头来仰望星空,祈求众神,保有对秩序、文化与体面的追求,不至于被琐碎的
生活彻底淹没。
一种在现实中不断挣扎,不断妥协,但最终总能找到自治方式的存在。他们是立体而真实的人,既有弱点与矛盾,又有坚韧与坚持。他们的存在,本身就展现了洛瑟恩社会的复杂面貌,以及在维系体面,追求更好生活的道路
上,那股顽强、近乎不灭的生命力。
在洛瑟恩,像卡伦迪尔这种存在,有千千万万个。
如果说高高在上的贵族是洛瑟恩的脑袋,是决策的中枢,那么他们,就是脊梁,是骨架,是血肉与肌理。他们才是撑起洛瑟恩的真正力量,是他们让这座城市能够屹立在奥苏安的海岸上,熠熠生辉,成为最璀璨的明珠;也是
他们,支撑起了洛瑟恩引以为傲的海卫,让这支军队不仅是伊泰恩王国的骄傲,也是每一个平民自豪的投影。
当卡伦迪尔的眼睛在警报声中睁开的时候,千千万万个卡伦迪尔也在同一时间睁开了眼睛。那不是某一个人的动作,而是一种连锁反应,就像一种集体的觉醒,就像潮水一瞬间涌动,就像整个城市的神经被触发。
不同于还在服役的切里昂(735、806章所述),以及另外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,卡伦迪尔早已退役,他退役的时间远比加里安要久。但即便如此,服役时留下的烙印并没有因为岁月而褪去,那是一种刻入骨髓的东西,让他
在警报响起的那一瞬间就条件反射般睁开了眼睛。
睁眼之后,他没有立刻从床上爬起来,而是先偏过头,看了一眼身旁的爱人。她还在熟睡,呼吸均匀,眉头却微微皱着,仿佛梦境中也感受到了这份沉重。他心中一紧,先是轻轻叹了一口气,伸手,想要将她唤醒,但就在手
即将触到她肩膀的刹那,他发现她的眼皮在微微跳动。
那是即将醒来的前兆。
他知道,她马上会睁开眼,于是手停住了,慢慢收了回来。
他翻身坐起,动作有些僵硬却利落,伸手从床旁的衣架上取下了工装。那是由杜鲁奇统一发放的工装,造型古怪,线条冷硬,带着异乡的风格,与阿苏尔传统的制式截然不同。但不得不承认,它结实耐用,布料厚实,缝合工
整,穿上后能应付最艰苦的环境。
他一件件穿好,又取下那双同样由杜鲁奇发放的靴子,将脚塞进去,套紧,低头系好鞋带。就在此时,身后的爱人醒了。
“他们来了?”她的声音很轻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。
“嗯。”卡伦迪尔沉声回应,手上动作不停,鞋带打了个结,拉得很紧。
长长的一声叹息在屋内响起,随即,房间陷入了一种无言的沉默。
卡勒多准备对洛瑟恩发动攻击,这件事洛瑟恩的民众是知道的。
只是,他们的态度复杂且矛盾,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,如今成为了刀兵相向的敌人;而曾经血海深仇的对手,却在这时成为了必须依赖的战友。
这样的转变,荒诞又残酷。
而他们,作为平民,没有选择,只能随波逐流,被时代的浪潮推搡着前行。
收拾妥当之后,卡伦迪尔转过身来,将爱人拥入怀中。两人紧紧相拥,像是要在这一刻偷取一点温存。拥抱片刻后,他低声道,“你先收拾,我去叫他们起来。”说完,他松开怀抱,转身离开房间,步伐坚定。
卡伦迪尔是这栋建筑的主人,住着他的一大家子,共十四口人。四个子女如今都在军队中服役,分散在不同的部队;留下的,是他的妻子,未服役的小女儿,儿媳与孙辈。作为长辈,他知道该做什么,也知道自己必须承担起
责任。
他走进走廊,开始挨个敲门。每一声敲击都不急不缓,却带着一股力量,像是在宣告一个不容逃避的现实。等叫完所有人,他才转身,走下楼,来到了一楼的库房。
在杜鲁奇到来之前,洛瑟恩的民宅从来没有地窖,因为没有这个需求。潮湿的海风、安稳的岁月,让阿苏尔们从未想过要在自家屋子下面掘土挖坑。而杜鲁奇来了之后,一开始也没有地窖,毕竟,那时也没有必要,但如今,
有了。
因为现在有了需求。
当洛瑟恩进入稳定期后,杜鲁奇官方组织民众,指导他们如何正确挖掘地窖,如何设置通风口,如何保证出入的安全,避免因为密闭而导致窒息,他们还统一发放了配套的挖掘工具,从铁锹到木板,应有尽有。
而卡伦迪尔此刻走进库房,就是为了检查通风口是否顺畅,确保一会可以使用。至于原本停在库房里的那辆马车......
做完这一切后,他又返回了二楼,再一次挨个敲了门,确认每一扇门后面的人都已经醒来,开始收拾。紧接着,他将床单被褥等仅剩的实用物件一件一件挑出来,进行收纳。
最后,这些东西被一件不落地装进了地窖。
他很清楚,警报响起意味着什么????那不是练习,不是虚惊,而是真正的危机。他也很清楚,在警报拉响之后,留给他们的应对时间有多少,能有多长,又能做多少事。
十五分钟后,当最后一件生活用品被安置在地窖的角落时,他直起身,长出一口气。眼神先是停留在最里面放整齐的食物上,然后又看向另一边,那些叠放好的日常用品。东西都在,准备妥当,可他心里却没有丝毫轻松。
长叹一声后,他摇了摇头,眼底闪过一丝疲惫与无奈。握住了小女儿递出的手,爬出了地窖,看见小女儿那双清澈而又略带不安的眼睛后,他随即将她搂进怀里,顺势将小小的身子抱紧,用力轻拍她的后背,以此传递安慰。
做完这一切,他伸手把厚重的木盖推上去,发出闷沉的声响,随后用锁将地窖牢牢锁死。
当他来到花园时,他的一家子都已经收拾妥当,等待着。每个人的神情里都带着复杂的情绪,紧张、不安、迷茫,但也有着克制和冷静。他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走到门口,把大门缓缓推开,任海风与外面的喧嚣一并涌进来。
大门打开后,他没有立刻走出去,而是转身回到花园,静静地站在那里,抬头看向这栋他出生就住在这里的熟悉建筑。目光缓缓扫过那一砖一瓦,扫过庭院中空荡荡的鸡舍。他的眼神中带着深沉的留恋,就像在默默告别,告
别这个家、告别他曾经守护的生活。
良久,他才缓缓坐下,坐在花园里的石制长凳上。耳边是越来越嘈杂的外部动静,街道上传来的急促脚步声,金属碰撞的声音,断断续续的呼喊声。偶尔有士兵列队而过,手中提着武器或扛着物资,那种紧迫感像潮水一样涌
进庭院。
五分钟后,一名胸前佩戴着阿萨提徽记的杜鲁奇官员快步走进庭院。
卡伦迪尔立刻起身迎了过去,走动的同时,他将手伸进兜里,指尖触碰到那一包他特意留下的烟。等到他站在杜鲁奇面前时,他把那包还未开封的烟递了出去。
杜鲁奇接过烟的动作几乎让人看不清,就像变戏法一样。当他举起手中记录板的时候,那包烟已经消失不见,仿佛从未存在过。
“十人?”杜鲁奇的声音带着急促,说的同时视线越过阿苏尔,看向阿苏尔身后的人群,逐一扫视,确认确实是十人后,才点了点头。
“去街道上等待。”
说完,他又看了卡伦迪尔一眼,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默契。随即转身快步离开,走到庭院边缘时,他忽然又回头,嘴角带笑地补了一句,“临走时别关门!”
卡伦迪尔默默点了点头,转身回到家人身边。简单安抚、告诫了几句,稳定住了他们不安的情绪。他最后一次环顾庭院,那目光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。
然后,他带着家人离开。
他刻意走在最后,直到确认所有人都已经走出大门,他才踏上街道。就在那一刻,又一支百人队列掠过街道。
他们扛着沙袋、弩炮、箭矢,身上带着沉重装备,但跑动时的步伐却依旧整齐划一。队列间的间距精准无比,速度极快,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他们是久经沙场的精锐。
作为一名退役海卫,卡伦迪尔一眼就能看出,这些人绝对是见过血的。那种锋锐与肃杀的气息,不可能伪装出来。
而这样的部队,在杜鲁奇占据洛瑟恩后,他见过无数次,无数支。每一次看见,他心中都会涌起复杂的情绪:熟悉、陌生、钝痛、压抑。
很快,这支百人队停了下来。带队的百夫长与一名官员低声交流了几句,交流结束后,百夫长一声令下,最前方的士兵立刻转身,进入街道两旁的建筑。
不久之后,这整支百人队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,从街上消散不见了,只留下街道上依旧奔涌的紧张氛围和越来越沉重的空气。
看着这支百人队消失的卡伦迪尔知道,这些士兵是去屋顶进行布防了。很快,这条街道就会变成战场,或者更准确地说,是防空阵地。
他的家很快也会成为这样。
两日前,杜鲁奇曾来过,对他家进行过仔细的评估。那些人并未多言,进门后只是冷静地四处查看,敲击梁柱、测量墙角、检查承重,随后,他们在关键的位置进行加固。
卡伦迪尔很清楚,家已不再是单纯的庇护所,而是被纳入整体防御体系的环节之一。
接着,果不其然,正如你方唱罢我登场般,又有两支百人队穿越了街道。他们脚步整齐,动作利落,迅速进入两侧建筑,沿着木梯、石阶攀登而上,不多时就出现在屋顶的剪影之中,开始部署攻防阵势。
短短片刻,街道上方便浮现出一层森冷的金属与弩箭阴影,仿佛天空都被钉死在这一方狭小的空间里。
当卡伦迪尔以为接下来还会有部队出现时,黑骑士与海卫们的身影突兀地映入眼帘。他们的到来,让空气中原本压抑的紧张得到了一丝释放。
黑骑士先与杜鲁奇官员简短交流,随后他又转身,与海卫队长低声嘱咐了几句。紧接着,他拔高声音,示意阿苏尔们按序列,成批次地跟随前进。
这里没有所谓仓皇失措的混乱场景,没有那种警报骤响后连鞋子都顾不得穿,光着脚奔向避难所的场景。
一切都是秩序。
除了秩序,还是秩序。
人群被分段、被编号,像流水一样被分流、归纳,井然有序地向着避难所移动。
负责管理街道的杜鲁奇官员手中捧着记录册,冷静地确认每家每户的人数,逐项核对,不容差错。当人群积累到一定数量,黑骑士与海卫才会接手,将阿苏尔们带往最近的避难所。
这样的流程被无声执行,就像是被演练过无数次,虽然这只是第一次。
没走出几步,人群忽然爆发出低沉的惊呼声。那不是混乱,而是被天穹投下的巨大阴影笼罩的本能反应。
所有人下意识抬头,只见天空中,一只泛着金属光泽的深红色巨龙正振翅爬升。巨龙的鳞片在破晓的光芒中闪烁出冷硬的赤光,如同涂抹了鲜血与铁屑的镜面。那庞大的身躯掠过高空,风声裹挟而下,带着一股压迫性的轰
鸣。而在它的周围,十艘突袭舰编队伴飞,黑色的船身在空中宛若利剑般切割天空。
也仅仅是惊呼而已,没有人因之慌乱奔逃,没有人高喊敌人来了。因为他们都知道,那是杜鲁奇的巨龙,来自埃尔辛?阿尔文的红龙。
杜鲁奇不是今日才到来,也不是昨日才显露威势。
龙的飞起与降落早已成为日常,天气好的时候,抬头总能看到龙掠过天穹,那几乎成了洛瑟恩生活里为数不多的风景与乐趣。
“那是我们的龙!不要停,继续移动!”
惊呼只是下意识的,但不妨碍黑骑士安抚着,疏导着。
很快,卡伦迪尔带着家人进入避难所。甫一踏入,他便看到了几张熟悉的面孔,那是隔壁街区的邻居。双方四目相对,没有过多言语,只是沉默点头示意。
他带着家人走到属于他们的区域,那里停着三辆马车:一辆是他们自己家的,一辆是杜鲁奇统一发放的,还有一辆属于加力安,车上装载着海兽的骨骼与一些零散的物品。
卡伦迪尔先走到自家那辆马车前,动作熟练地将绑缚的绳索解开。粗糙的手掌一圈圈扯动,绳索发出吱吱呀呀的摩擦声。他将帆布掀开,从里面抽出卷在一起的毯子。然后在小女儿的帮助下,慢慢将毯子铺在坚硬的地面上,
不让家人硌得慌。
这个位于丘陵内部的避难所极为宽阔,几乎像一座地下城,一座矮人来了看到都得说好的要塞。
灯火通明,墙壁与顶梁处能看到厚重的钢铁支撑和加固痕迹。有好几个出入口,好几个区域,且彼此之间相连,关键节点都布置了应急出口,四处可见通风设备,墙角堆放着备用水箱,仓储区则码放着应急食品。整体布局井
然有序,最初设计时就已将长期驻留的需求考虑在内。
甚至在细节上,杜鲁奇也展现出一种冰冷的体贴。考虑到各个家庭收入不同,运输能力不一,他们为所有家庭统一配发了马车,并配套提供了帆布和绳索,用于搬运和装载物资。在避难所内部,每家都有固定划分的区域,平
均分配的空间足以停放四辆马车。
这既是控制,也是安抚。
对卡伦迪尔而言,他能看懂其中的含义,却依旧只能默默接受。
安顿好家人的他没有坐下,也没有交流的想法,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,像一根钉死在地面的铁桩,纹丝不动。他的眼神穿过空间,落在入口的方向,像是在等待着某种必然到来的安排。他没有出声,呼吸却显得格外沉重,每
一次胸腔的起伏都像是在提醒自己??还有一点点时间。
当负责他所在街道的杜鲁奇出现在入口处招手时,他的爱人率先站了起来。那一瞬间,他的嘴角勉强浮起了一点笑意,他努力让自己笑得轻松,像往常回家一样。
随后,他走上前,给了爱人一个短暂却格外用力的拥抱,仿佛要把一生的重量都压进那几秒之中。然后,他转过身,对已经全部站起身来的家人露出一个安心的微笑,那笑容并不大,却有一种强行安抚的力量,像是告诉他
们:一切都还在掌控中。
他终于动了起来,脚步稳健而缓慢地走向入口。随着他的动作,还有一些阿苏尔也跟着站起,他们的影子一一拉长,落在墙面与面朝上。那些人中,有男有女,有年长者也有尚显年轻的面孔,沉默中带着一种共同的默契。
当他们一起出现在街道上时,避开了入口,围在了杜鲁奇的身旁。
杜鲁奇伸手入,动作缓慢而随意,就像是在一个普通的午后。他掏出了一包卡伦迪尔格外熟悉的烟,随即粗暴地撕开封口,熟练地抽出一支叼在嘴上,然后将烟盒递了出去,示意阿苏尔们也来领。
烟很快散了一圈,火星逐一亮起,彼此间的面孔在烟雾与微弱的光影里模糊交错。最后,杜鲁奇将只剩两根的烟盒塞进了卡伦迪尔手里,在借花献佛后,完成另一种意义上的物归原主。
“不差这一会。”杜鲁奇半眯着眼,烟雾从唇角散开,说话时语气模糊,却又带着一丝故作轻松的镇定。他与这些阿苏尔早已熟悉,虽然真正交道不过短短不到两个月。
“你确定你要去吗?”一名同样叼着烟的阿苏尔突然随意开口,声音里带着那种假装无所谓的漫不经心。
可话音落下后,周围的阿苏尔们还是齐齐转过视线,盯向杜鲁奇,等着他的回应。
“不然呢?进里面等着?”杜鲁奇反问,他伸出手,指了指自己身上的制服,随即又抬手遥遥指向远处的黑骑士,“他们可不同意。”
阿苏尔们顺着方向望去,身披黑色铠甲的骑士正肃立不动,就像冷酷的雕像。片刻的沉默过后,他们都笑了,充满了苦涩与自嘲。到了现在,整个洛瑟恩的民众都已经明白黑骑士究竟是干什么的了。
“我是你们街区的负责人,那里就是我的战场。虽然我不会拿起武器,虽然我来自纳迦罗斯,来自新海格?葛雷夫,是一名......杜鲁奇。”
杜鲁奇收回目光,说的内容本身极有感染力,带着某种奇怪的真诚。然而,他的语气却像是疲惫的呻吟,有气无力,吊着一口气,仿佛要死不死。
那种反差,让人更难忽视。
随后,他们聊了起来,话题零散,但都围绕着今天可能发生的事情。言语间,有人叹息,有人冷笑,也有人沉默不语,只是借着吸烟来打发时光。烟雾层层缭绕,氤氲在街道,时间在这一刻似乎被拉得很长。
当一根烟燃尽,杜鲁奇将烟头丢在地上,用力踩灭,火星被碾成黑色的灰烬。他抬起头,眼神突然变得锐利,随即将握成拳头的右手高举,声音嘶哑却有力。
“我们的街区!"
“我们的街区!”阿苏尔们毫不迟疑地高举拳头回应,声音汇聚,震荡在空旷的街道里。那一刻,哪怕只有短暂的片刻,他们彼此之间像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。
随后,他们动了起来,又回返了他们的街区。
而另一边...